文/郝冠霖
三月春风惹人醉 三月桃花随风飞 三月梨花白似雪 三月柳长如细丝 三月麦苗绿如油 在这三月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美好时光里,国宝级烹饪艺术大师李光远先生70岁寿诞暨李派师门弟子联谊会即在将北京风景秀丽,景色迷人的香山召开,这将是餐饮行业的又一盛世活动。
活动时间:2017.3.5~3.6(两天)
活动地点:活动现场在北京香山首农会议中心,住宿在北京香山饭店
各地联系人咨询电话:
北京区域
刘国庆 13601319980 喻太均 13651216782 郝冠霖 13311002197
江苏区域:
朱俊伟 15861177777 叶宗军 13861239577
川渝黔区域:
蒋春旺A13883291378 唐代灿A18680806129
浙江、上海区域
徐解 13777856578
安徽、湖北区域
李正 13810536238
粤港澳,福建,海外区域
莫志坚 13609686480 叶子恺 18123988999
山东、东北区域
张东升 13605330708
河南、河北区域
刘正权
西北五省市区域
高博 18995019255
李派入门弟子费用1000元/每人
各行业供货商及业内精英们想来参与本次活动统一费用2000元/每人
以上费用包含住宿及活动晚宴
点击此链接可以网上报名:
http://www.djk1688.com/tg/wapbencandy.php?fid=2&id=44
李光远先生简介
李光远先生,1948年出生,山东牟平人,毕业于北京商学院。先后在北京友谊宾馆,中日青年交流中心,21世纪饭店,中国科学院,环岛泰德大酒店,海航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任职。中国烹饪协会会员,北京烹饪协会会员,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理事,中国宫廷菜高级讲师,高级烹饪技师,北京中国烹饪A级考评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李光远自幼寒苦,在那个特殊年代,因父亲原故,儿时多受人歧视、白眼。少年时替人倒垃圾扫马路,因贫困而辍学。1964年师从北京友谊宾馆西餐大师王文斌先生。
李光远出生于烹饪世家,其父李子良解放前后任天津山东饭庄致美斋和北京山东饭庄翠华楼的业务经理。李光远自幼受到齐鲁饮食文化的熏陶。几十年来,他尊师敬业,苦心孤诣,在中国饮食文化的海洋中遨游进去;立志恒心要在这个被人瞧不起的庖丁行业里争一口气,树一块“厨师是专家,学者,艺术家,文化人”的碑;为前辈,也为自己和后人。凭此一点浩然气,李光远读书四吨有余,自研菜品三千余种。为此,李光远集多半生心力,靠师父和前辈们传授的中西两把菜刀的技术,在两刀与火焰中雕琢,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敢有一点懈怠,在这一条坎坷而被人漠视的路上过起了“两刀儒墨,德求艺魂”的日子。他把读书与道德作为血液,把厨艺当做灵魂苦苦求索,决心要在“刀火为画,五味作彩”的厨师生涯里为国家、为民族、为后代做点事。
李光远先生在恩师教导的基础上开始接触、研究、制作宫廷菜肴。他注意到宫廷菜的点是吉祥、富贵、豪华、排场;也注意到“宫廷菜肴源天下,天下菜肴源京城”的特点;更深刻的认识到了宫廷菜“亘古大众源”的民众性;这种特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寻常百姓中也有很大的市场;如何用低档原料,做出低档位的高档菜肴,以便普通百姓品尝,成为李光远魂牵梦绕之事。李光远深知“自古文人食尚雅”,为此他在读书中翻阅了大量古籍,收集历代帝王生活习俗,膳单,广泛涉猎历史,宗教,中医中药,民俗民风,传说典故,地理历史,中国物产及人文景观,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从书房到厨房,如饥似渴的在中华文化的厚土中汲取营养。穿古越今,在美食创作中探寻文化意义。“中国食品报”评论说他“多方求索艺术,意在提高厨艺”。1991年李光远先生与海南名厨合作推出了“满汉全席”,1992年中国旅游观光年,李先生设计推出了“中华帝王宴”,他主理的“中华帝王宴”,除色、香、味、形俱佳之外,还把烹饪作为艺术,精雕细作,他说只有把职业当学问来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中央电视台、人明日报等国内外媒介说他的每道菜都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典故,一个传说,一个民俗,一个吉祥的祝愿。如“牛郎织女、虎门销烟、龟兔赛跑、龙舟菊花鱼、福如东海等”,或取材于神话或脱胎于寓言故事或源于历史事件,独具匠心,品尝李先生菜肴,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物质享受,而且是丰富的精神享受,令人惊喜不已,回味无穷。
李光远先生的菜肴,有继承但不拘泥,重发展而又不失传统,一切从顾客口味出发,注重造型,构思奇巧,耐人寻味。充分体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李先生说“我不是用手在做菜,我收心血和脑浆在做菜。我把菜做好,就是对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烹小鲜也是报国。”
多年来李光远在接待中央首长、外国元首、外交使团及一些重大的国事活动中作出贡献,好评如潮。从业五十年来受到了众多领导和消费者的肯定和尊重,从未有过投诉,李光远说“我是把宾客当成爹妈伺候的”,各种媒体竞相报道。“人民日报”以“挺麟拓画惊世人-----记烹饪专家李光远”为题,高度评价了李光远的技艺,中央电视台在“李光远和他的艺术菜”专题中高度赞扬了李光远的菜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支奇葩”。“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食品报”、“中国商报”、“中国旅游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光明日报”、“中国食品质量报”、“人民中国”、“中国烹饪”、“传记文学”、“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青岛电视台”、“海南电视台”、“西安电视台”、“旅游卫视”、“海南日报”、“海南晚报”、“中国食品”、“北京周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国际食品”、“东方美食”、“海南经贸”等中央和地方近百家新闻媒介、报刊、杂志、电视台先后近200余次介绍了他的菜肴,刊登了他的传记。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把李先生创造的“挺麟拓画”技术编入“中华奇葩大观”,其作品被世界博物馆协会主席马丁詹姆斯、李政道、杨振宁和许多知名人士收藏。1994年至1995年期间先后举行了“烹饪专家李光远烹饪艺术报告会”和“烹饪艺术图片展览”,李光远的烹饪艺术被山东电视台称为“烹饪艺术家”,被“中国食品报”称为“中国大酒店业中的李光远现象”。1994年撰写的论文《餐桌上的艺术》被编入亚太地区美食研讨会大会文献。1995年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李光远先生教学带两集,曾获北京烹协特别贡献奖。1998年3月李光远又成功地挖掘并书写了“京城满族菜的地域特点”一文,创造了老北京宅门菜,书写了老北京宅门菜的论文,绘制了老北京宅门菜的标志,李光远的宅门菜被国内和美国一些权威的专业书刊、杂志、媒体报道,被称之为“国宝级的厨师”。
1995年在中科院科学翠苑美食村总经理时被编入《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奋斗史》一书。在亚运会期间受表彰,七运会期间或优秀厨师长称号。自1964年起,李光远曾参与和主理一些外国元首、三代中央领导、世界科学讨论会、亚非拉乒乓球赛、中日友好之船、中国关心下一代会议等一些大型使团和会议的接待活动。
由于李光远先生在烹饪事业上的贡献,先后被编入《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中华饮食文库中国名厨大典》、《中国名厨技巧博览》、《中国厨师名人录》、《中国名厨名菜典》、《世界名厨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世界名厨中国卷》等。
21世纪初又被编入《北京当代名厨》、《中华优秀人物大典》及中国烹饪协会与中国经济出版社编录的《中华烹饪名人大典》并被授予金匾和荣誉证书,“海南经贸”封面人物介绍为“中国国宝级烹饪艺术大师”山东媒体称为“国菜大师”先后被编入20多部书典。
九十年代,北京食品为?主任李士靖在李光远赠送瑞士外宾的“挺麟拓画”上提写“李光远技师是中国的”中国烹饪大辞典主编肖帆先生在给李光远的信中附吕代春秋中的“鼎中之变,精妙微织”夸赞李光远所制的菜品精细,美伦美焕,北京烹饪协会老会长郭献瑞题写“光远菜肴绝妙”,溥杰先生书写“宫廷风味,中国满汉全席”通过全国政协的工作人员赠与李光远。营养学家于若木,美食家王世襄,台湾导演李翰祥等一批中外人士题词、留字,卢嘉锡副委员长题写“李光远菜肴艺术”,世界烹饪联合会会长更是以“光远菜肴,中华奇绝”的题词给予高度赞誉。
目前已进入耄耋元年?的李光远最大的愿望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自己苦拼了五十年的技艺传承给下一代。编著了“《李光远菜肴精选》和《国菜大师李光远》等书籍”。李光远先生认为传承是中华民族的“大孝之源”,因此每一个烹饪学者有责任成功的把握基因,连接历史与想象,制造历史的承续时尚?,这是中国厨师、学者的责任。为了能完成这个意愿和责任,老年的李光远要让自己的生命愈走、愈强、愈亮、愈坚、愈韧、愈和,要让充满夕阳的青春比青山奇石更妩媚,人生的努力不能留给下辈子。
李光远大部分资源实力展示
大师与行业内部分领导和部分精英团队在一起
大师与行业部分领导在一起
大师与部分精英弟子在一起
大师与部分精英弟子团队在一起
大师与部分精英弟子团队在一起
大师应邀去各地指导工作
大师应邀去各地指导工作
308国道从《复盛坊家纺》门前经过,南有青银高速纵贯东西,东邻京九贯穿南北,交通十分便利。梅杰绒业创于1998年,从生产羊绒又发展专业生产《复盛坊》牌羊绒被、羊毛被、桑蚕丝被、驼绒被、驼毛被、棉花被等各种被褥,拥有15台绗缝生产线。 2008年公司又投资2000万元,开发建设了现代化的床上用品生产线,可生产《复盛坊》牌夏凉被、春秋被、暖冬被三大系列,..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